close

http://www.theqi.com/cmed/class/class1/note_01.html

先講張仲景的簡單生平,一是瞭解河南方言對用字的影響 (中=可,熬=炒),另外是別名的由來,例如在唐宋都只稱仲景,後來才稱醫聖,也稱長沙因其曾擔任長沙太守。

http://www.theqi.com/cmed/class/class1/note_02.html

再講傷寒論從古至今版本的沿革,流傳最多的事明朝趙開美復刻宋朝小字版 (一般簡稱宋本)。但是小字版已無真跡。唐代雖然國家考試醫官是需要考傷寒論的,但是並無統一的傷寒論流傳,只有孫思邈等的千金要方有包含傷寒論內容。

按:民國後另有桂林古本,傳為世傳抄本,輾轉浮於世,但是近代學者如劉渡舟稱其為偽本。

https://zh.wikipedia.org/wiki/%E5%82%B7%E5%AF%92%E9%9B%9C%E7%97%85%E8%AB%96%E6%A1%82%E6%9E%97%E5%8F%A4%E6%9C%AC

http://www.theqi.com/cmed/class/class1/note_03.html

03 講各篇大綱,前四篇為醫理,後八篇講六經湯方,後講雜病。再講傷寒論在中醫學上的重要性,例如

1. 配伍: 五苓散來做動物實驗,五苓散這五個藥如果按照《傷寒論》原方的劑量比例,澤瀉量最多,桂枝量最少,豬苓、茯苓、白朮的量居中的話,喂動物,就有很好的利尿作用。如果你把這五個藥的劑量各等分做出來的散劑去喂動物,幾乎沒有利尿效果,所以說劑量準確。再舉個例子,日本有一個藥理學小組,拿白虎加人參湯做成煎劑,非糖尿病的動物模型口服,糖尿病的動物模型大家都知道,用四氧嘧啶給大白鼠注射之後,抑制胰島細胞的分泌,胰島素分泌減少了,動物的血糖就升高了。然後按照原方的藥物組成,按照原方的藥物劑量比例做成白虎加入參湯,給這種糖尿病的動物模型口服,結果發現有很好的降血糖效果。可是在我們想來,糖尿病的病人,你還能用粳米嗎?粳米是碳水化合物啊。那麼你還能用甘草嗎?甘草帶有甜味呀。所以日本這個研究小組也同樣這麼想。它用一個藥一個藥的試,結果發現這五個藥單獨使用的時候,只有知母和人參這兩個藥有一點降血糖的效果。至於粳米、石膏和甘草這三個藥單獨使用不降血糖。於是他們就想,整個方子的降血糖作用會不會是知母和人參加起來所產生的效果呢?結果這兩個藥合用之後,發現並不能提高降血糖的效果。然後他們就調整知母和人參藥物之間的劑量比例,發現把人參用多了之後,降糖作用不僅不提高反而下降了。因此他們認為,單獨使用具有降糖作用的知母和人參之間,可能在劑量比例上不適當的時候,它們的降糖效果反而具有拮抗作用。知母單獨使用加上石膏降糖作用提高,人參單獨使用加上石膏降糖作用也提高。石膏單獨使用不降糖,但是它對知母和人參的降糖作用具有協同效果。接著試驗,把知母和人參兩個藥放在一起,把人參加用到降血糖作用接近消失的時候加入石膏,發現降血糖作用可以提高,隨著石膏量的增加,降糖作用逐漸提高,當然這是有限度的,石膏加到一定程度之後,你再加量,它的降糖作用也不再提高了。那麼,在這種情況下,依次加入單獨使用沒有降糖作用的粳米,降糖作用進一步提高,再加甘草,降糖作用又進一步提高,說明石膏、粳米、甘草對整個方子的降糖作用都有協同效果,現在五個藥用齊了,降糖作用沒有恢復到原方的水準,為什麼?這次試驗的時候人參的量用多了。當把人參的量降到原來劑量水準的時候,降糖作用最好,把人參拿掉,就是白虎湯,發現降糖作用又很差。

2. 炮製法: 麻黃要去節,昨天有個老師問我,麻黃為什麼要去節呀?我說麻黃節和麻黃根是斂汗的,而麻黃是發汗的。麻黃湯用麻黃要取的是發汗的作用,當然要把麻黃節去掉。那麼桂枝要去皮,桂枝本身就是桂樹的細枝,它有什麼皮可去呀?實際上,桂在漢代桂枝和肉桂是不分的,所謂桂枝去皮,是說你采來這麼大堆桂,要把帶有粗皮的粗的枝子去掉,因為帶有粗皮的那個東西不是走表的,它是走裡的,有溫裡的作用,那就是我們後世的肉桂了。所以要把有溫裡作用的這些粗的枝子去掉。杏仁要去皮尖,附子要是回陽就逆的話,它總是生用;要是溫裡散寒的話,它總是炮用

3. 劑型

arrow
arrow
    文章標籤
    郝萬山 傷寒論 張仲景
    全站熱搜

    油雞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